近覽蘭州穿城之水,探秘瑪曲天上之河。
11月30日至12月4日,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記者一行三人來到“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道的第四站——甘肅,行程逾1200公里,探訪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點、線、面”結合的“甘肅模式”。
環資審判,凈化穿城之水
穿城而過的黃河水質較為清澈,看不見黃泥渾水,河面上水鴨成群,遷徙的海鷗不時在低空掠過,兩岸公園林立,休閑設施齊備,雖是西北初冬,小雪飄零,天氣轉冷,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市民在愜意地健身鍛煉。
此行第一站是蘭州。記者首先來到甘肅礦區人民法院,法院大廳中的甘肅環境資源審判布局圖生動展示著甘肅特殊的地理環境。該院與14個市、州所在地基層法院集中管轄全。謪^法院管轄的案件除外)涉環資類案件,此即“甘肅模式”中的“面”。
2019年11月,蘭州環境資源法庭在礦區法院掛牌成立,成為全國第二家跨行政區劃環資審判法庭。法官馬兆民介紹說,在某環境污染責任公益訴訟案中,被訴某大型國企長期超標排放工業氣體和顆粒物,尤其是對固體危險廢物大修渣處置不徹底,并與建筑、生活垃圾違法混合填埋在黃河流經地區,嚴重影響了黃河上游地區的水循環系統。經法院調解達成協議,該企業負責并完成了清理整改、環境治理修復工作,且通過了第三方評估。副院長肖新明說:“我們積極探索創新環境修復舉措,如采用替代性處罰,讓經濟困難的當事人以護林員崗位服務替代罰金,并由林區負責監督。”
12月1日,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7人大合議庭開庭審理一起刑事附帶民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在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記者現場旁聽了一場7人大合議庭公開庭審。甘某因涉嫌非法占用農用地,造成草原植被大量毀壞、土壤層裸露,城關區人民檢察院對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該案因被告人提出已進行植被修復的事實需要進一步查明,合議庭決定休庭。審判長張永玲對記者說:“合議庭著重考慮植被修復情況、修復費用以及被告人的經濟能力,再次開庭時會依法妥善量刑,確定合理的環境修復方式,酌情減輕被告人的修復費用,如果他不能自行恢復,我們會選擇第三方恢復,費用由被告人承擔。”
離開法院,記者來到七里河鹼溝,七里河區水務局綜合辦主任侯孝強告訴記者:“以前鹼溝河道沿岸居民不注意衛生環保,丟棄的垃圾廢物流入黃河,污染了河水。近年來,水務局不斷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收集處理污水,在檢察院、法院的支持下,有效解決了鹼溝水污染問題。”
普法解紛,守護上游生態
此行第二站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記者一行驅車數百公里,到達海拔2800多米的甘南州合作市,最遠到達黃河入隴口的木拉村。途經草原、雪山、河谷,公路上一塵不染,草場上牦牛、藏羊隨處可見,藏族村落里,藏民小院紅頂白墻鱗次櫛比。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毛勝利帶記者參觀了訴訟服務大廳。大廳里,線上立案、跨域立案、分調裁審等窗口均提供漢藏雙語服務;速裁室、在線調解室、公證律師室等依次排列;訴訟風險評估告知、訴狀輔助生成、自助立案等自助設備顯示了智慧法院建設的成果;大審判法庭還提供漢藏同聲傳譯服務。“我們在轄區各處建立法官聯系點,方便當地牧民及時聯系法官,及時化解糾紛,還利用巡回審判車開展巡回審判,將司法服務帶到牧民身邊。”毛勝利說。
隨后,記者來到瑪曲縣人民法院阿萬倉生態旅游法庭,庭長才讓和書記員德拉本正要前往木拉村做普法宣傳。一路上,黃河靜默流淌,綠瑩瑩的河面上浮冰遍布,宛如片片荷葉,浮冰負雪,徐徐相激,響聲陣陣。
12月3日,在黃河入隴口的木拉村,瑪曲法院阿萬倉法庭庭長才讓、書記員德拉本
邀請當地牧民用藏語彈唱方式向牧民做普法宣傳。
海拔3800多米的黃河入隴口木拉村,真有“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之感。在木拉村黨群服務中心大院,才讓和德拉本用安多藏語(瑪曲方言)向牧民解讀野生動物保護和濕地保護的法律法規,發放“瑪曲段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漢藏雙語宣傳冊,邀請牧民用藏語彈唱普法小曲。牧民們聚在一起閱讀宣傳冊,不時為彈唱鼓掌。
才讓說:“這里草原遼闊、交通不便,要將法律的聲音傳遍草原,我們只能定時召集牧民開展普法宣講,比如在節慶活動期間,采用發傳單、講解、互動、彈唱等多種方式。”
“以前村里街道上比較臟亂,現在我們的環保意識很強,路上都很干凈。法院經常會進行這樣的普法活動,我們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參加普法的牧民圖美說。
記者了解到,瑪曲法院轄區是純牧區,法官需要熟悉牧區風俗習慣,結合牧民重調厭訴的心理,做好調解工作。牧民游牧遷移增加了送達難度,為此有60%的法官學會了騎馬。“牧民居住點不定,路途遙遠,需要向牧民借摩托車、馬匹。我們有不熟悉的草原深處路途,還需要牧民做向導,帶我們去找當事人。今天我和德拉本借了兩匹馬,往返40多公里才完成送達。也往往因為這樣長途跋涉,我們容易獲得牧民好感,有利于繼續做工作。”才讓向記者介紹。
易科執行,恢復蔚然山林
此行第三站是甘肅省林區中級法院。林區中院及其所轄5個基層法院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全省重點林區、自然保護區涉環資類案件,此即“甘肅模式”中的“線”。
由洮河林區法院等部門聯合建設的司法公益林恢復基地。
洮河林區一處司法公益林恢復基地,山林茂密、郁郁蒼蒼,由洮河林區檢察院、法院、森林公安局、生態建設局冶力關林場聯名樹立的警示牌,見證守護著這片山林蔓蔓日茂。
冶力關林場場長蔡成林指著山林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當地人為了燒柴取暖經常上山砍樹,這片山幾乎成了荒山。2015年以來,林場與公檢法合作,讓那些被判定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人員參與復種補種,林場負責提供苗木,慢慢形成了這片林子。”
林區中院副院長唐開明向記者介紹了易科執行的情況:“林場提供樹苗、林地和技術支持,被執行人用勞務來折抵罰金,從‘砍樹人’變成‘種樹人’。這種‘補植復綠’的方式既能修復遭受破壞的林地,也讓犯下錯誤的當事人承擔了相應的責任。”
在此行的尾聲,記者采訪了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保護審判庭庭長王燁。“高院環資庭統籌環資審判工作,就是‘甘肅模式’中的‘點’,這樣一來,‘點、線、面’結合的全省環資案件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模式織就了一張覆蓋全省的環境資源司法保護網。”王燁介紹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發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肅,甘肅擔負著黃河上游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任。以“點”統籌全省,以“線”連接林區保護區,以“面”實現跨域集中管轄,甘肅法院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踐行“兩山”理念,因地制宜構建成環資案件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的“點、線、面”結合模式,形成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好模式。
“江河像哈達在云中閃亮,黃河將草原深情懷抱。”
“點、線、面”結合,實現全省環境資源案件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經過多年努力,環資審判的“甘肅模式”已顯成效,隴原大地生機盎然。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大樓一角的藏族諺語。
甘肅礦區人民法院、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注重防治排污、恢復植被,守護穿城之水;甘南兩級法院聚焦生態保護,保障黃河上游蓄水補水功能,守護天上之河;林區兩級法院探索創新執行機制,切實恢復增加森林覆蓋率,守護流域綠水青山;還有那些深入草原牧場、雪山林區的法院、法庭,他們踐行“兩山”理念,著力生態文明建設,守護著隴原大地。
12月2日,蘭州銀灘濕地公園,一只白色水鳥在水中信步捉魚。
那些足跡遍布山河角落的法院人,在草原上奔波、在雪山里跋涉,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在平凡的司法崗位上貢獻力量。恰如靜默漂流的黃河浮冰,負雪而行,徐徐相激,在寬闊的河面上奏出陣陣交響。
12月3日,瑪曲縣人民法院阿萬倉生態旅游法庭庭長才讓、書記員德拉本
騎馬過河給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
記者手記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考察時,登上蘭鐵泵站,面對黃河沿線風景稱贊道:“黃河之濱也很美。”這也是記者此行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句話。
黃河穿城而過,黃河水質直接關系到蘭州全市的社會民生,而整個甘肅段黃河處于黃河流域的上游,其水質、水量直接影響中下游流域,因此甘肅省的黃河生態環境治理和司法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從白塔山上俯瞰蘭州,靜默流淌的黃河已經不見黃泥渾水。王燁庭長說:“現在蘭州的黃河,除了夏季,其他時間都是這么清澈。夏季因為下雨,河底泥沙會泛起,還會有些渾濁。”
在往返各采訪點的路上,除了公路、汽車、電網等現代化的景物,記者看到了一片片原生態的草原、雪山。伴著浮冰碰撞發出的沙沙響聲,純凈的黃河水在雪山河谷間緩緩流動,兩岸山坡上長角壯碩的牦牛慢悠悠地嚼著牧草,一派生態祥和。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那數不清的法庭、法官聯系點、巡回審判車以及騎摩托車、騎馬奔波在草原、林區的法院人,如同散落在隴原大地的點點星火,默默地發光發熱,守護著這條穿越歷史的大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