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軍到臨潭是戰斗隊也是宣傳隊
夜晚,毛澤東借著火光,撰寫指導中國革命臨潭新城的雄文(長征題材油畫)沈堯伊
今年9月,記者前往新城鎮采訪的時候,是一個清晨。那天盡管陰雨綿綿,但舉目望去,田野一片蔥蘢,生機盎然。
穿越歷史的煙云,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到達臨潭,在這個甘南藏區的邊遠山城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短短的40多天時間,紅四方面軍創建了革命根據地,成立了臨潭縣蘇維埃政府并召開了具有重要戰略轉折意義的洮州會議,打響了舊城保衛戰,在臨潭回、漢、藏各族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紀念館,聆聽老人們講述關于“洮州會議”的歷史,感受他們傳承紅色精神的大愛,遠去的情景和歷史的情懷在雨中無限蔓延……
記者 趙梅
蘇維埃政權舊址老照片(資料圖)
“洮州會議”和舊城戰役
“當年紅軍過了草地,攻打臘子口后,傍晚時分到的新城。”今年84歲高齡的臨潭新城鎮東街村村民王中西老人說。
王中西作為新城鎮文物管護委員會的第一任主任,說起紅四方面軍到達臨潭的歷史,他滔滔不絕。
1936年8月12日,紅四方面軍第二縱隊四軍十師、十二師及婦女先鋒團在軍長陳再道、政委王宏坤的率領下,由岷州西部向臨潭方向進發。
8月14日,紅四方面軍第二縱隊四軍及婦女先鋒團,由洮河南面順河而上,過羊化橋、進新堡溝,由丁家山方向而來,挺進臨潭縣城——新城,約在黃昏進入新城。
8月19日,在隍廟成立臨潭縣蘇維埃政府,這是甘南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設在隍廟,并選舉任命了縣長及蘇維埃主席等政府和軍事(中國抗日救國軍甘肅第一路軍)機構組成人員。同時,紅軍向臨潭的14個鄉派出工作人員,在新堡、王家墳、冶力關3個鄉成立人民委員會,并在這些鄉的部分村子建立了理事委員會。
與此同時,紅四方面軍四軍十師和婦女先鋒團在師長余家壽、葉道志率領下,向與新城相距30多公里的舊城進發,與敵軍展開了生死卓絕的舊城戰役。
據史料記載,整個戰役敵軍遭到重創,先后共殲敵2500多人,俘敵700余人,繳獲各種武器2000余件……
殘酷激烈的舊城戰役,讓許多紅軍戰士長眠在這片土地上,他們都是無名英雄,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烈士名錄》中,記載的僅有一名叫李傳元的四川籍紅軍,同年,他在甘肅洮州作戰犧牲。
舊城戰役結束之后,1936年9月27日,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在洮州(臨潭)新城召開。
出席會議的有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傅鐘、蕭克、李卓然等。會議再次討論研究了紅四方面軍的行動方針,重申了岷縣三十里鋪會議精神,作出了北上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的決定。
“一枚炸彈落在距離戲臺50多米的宋家花園,一枚落在前街500米處的一戶人家,全家5口人都被炸死了,另一枚落在一戶劉姓人家未引爆,新中國成立才挖了出來。”王中西說,根據老一輩的講述,“洮州會議”當天,國民黨派飛機轟炸新城,空投下3枚炸彈造成了傷亡。
9月29日,朱德在新城隍廟戲臺上作了整軍報告,并下達了北進的命令。紅軍于9月30日撤離臨潭。
“洮州會議的意義在于徹底扭轉了張國燾的錯誤路線。”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紀念館館長王愛喜說,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從而結束了張國燾西進的錯誤方針,保證了紅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在會寧的勝利會師,促進了整個紅軍長征的最后勝利。
拂去歷史煙云,隍廟作為工農革命民主政權的象征,鼓舞了那一代的臨潭人走上了爭取自由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曾經召開千人大會的戲臺。記者 趙梅
難忘軍民魚水情
“我家里還有當時一名女紅軍送的銅勺子呢!”回顧過去,今年80歲的尤鳳岐老人講起了他的母親和一名女紅軍的故事。尤鳳岐是退休干部,現任臨潭新城文物管護委員會主任。
尤鳳岐老人說,聽母親講,當時新城有兩口井,一口東門井,一口南門井,上半城居民在南門井取水,下半城居民在東門井取水。那年東門井干涸了,住在下半城的尤鳳岐的母親去南門井挑水,走到半路休息時,一位女紅軍幫她把水挑到了南門的營臺子,當看到放在桶里的舀水勺已經爛了一半時,這位女紅軍便毫不猶豫地從懷里取出一個銅勺送給了老人。如今,銅勺被他們珍藏,代代相傳。
尤鳳岐說,根據母親的講述,那位女紅軍講的是四川口音。
這個銅勺的故事,只是紅軍到達臨潭后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歷史縮影,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紅軍到了臨潭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常常幫助群眾收莊稼、砍柴、打水、打掃庭院,給群眾東西吃。但群眾請他們吃東西,哪怕是一個洋芋或一把豆子,他們總是婉言謝絕。
在石門口,紅軍戰士吃了群眾園中的梨,留下了銀元;在舊城,紅軍炊事員用了群眾的菜,總是要用食鹽或其他東西做交換;在王家墳,紅軍挖了群眾的兩棵菜,還給了四張蘇維埃鈔票。
在舊城八家巷,有一戶姓楊人家,聽說紅軍進城后便跑了,沒想到紅軍離開他家后,他家的面粉放在原處未動,其他東西也沒有丟失。當時,臨潭人民群眾到處都在稱贊紅軍紀律嚴明,作風端正。
紅軍不但是戰斗隊,而且是宣傳隊。
到達新城后,紅軍接管了縣政府,部隊分別駐扎在新城隍廟、新城小學和端陽溝一帶。紅軍在街頭和駐地墻壁上書寫張貼了“紅軍不欺壓窮人”“紅軍是救中國人民的軍隊”“紅軍不拉夫、不派差、不派教”等標語。紅四方面軍在臨潭期間,經常利用召開群眾大會之際,演出各種文藝節目,內容為婦女縫軍衣、打草鞋、種地等,也有揭露反動軍閥魯大昌欺壓人民和有關他奢靡生活的諷刺劇。
這些演出不但豐富了邊遠地區各族人民的文娛生活,而且增強了軍民團結,提高了群眾政治覺悟,鼓舞了軍民斗志。
“我的二叔尤傳義就在那時參了軍,跟著紅軍走了!”尤鳳岐老人說,他二叔在紅軍到達新城后參加了紅軍,幾經征戰,新中國成立后到山東蓬萊就職,于1959年去世。
紅軍在臨潭期間,通過一系列政治宣傳工作,將紅色種子撒遍了臨潭的溝溝岔岔,當地漢、回、藏各族青年,積極報名參加紅軍,壯大了革命隊伍。
在縣、鄉蘇維埃政府的協助下,紅軍又進一步開展抗日募捐大會,數日之內,廣大群眾紛紛捐款捐物,捐助了許多銀元、布匹、衣物、糧食、鞋襪等,有五六百名青壯年參加了紅軍隊伍。
“在洮岷西戰役中,我軍同時進行了擴大紅軍和建設政權的工作。在一個多月時間里,岷、洮、西地區就有三千多名青年參加紅軍。”杜義德將軍在《回顧岷洮西戰役》中回憶道。
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紀念館里的對聯。記者 趙梅
32年不變的堅守和傳承
在淅瀝的細雨中,記者走進了位于臨潭縣新城北街的隍廟。這里便是蘇維埃舊址,它原為北宋吐蕃古廝羅“鬼章王”官邸,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攻取云南大理,駐蹕于此,俗稱“韃王金鑾殿”,它歷經歲月的洗禮,仍保留了中國古建筑的宏偉與華麗。
就在隍廟院內戲臺的楹柱上,曾張貼著“大斧頭劈開新世界,小鐮刀割斷舊乾坤”的對聯。
在甘南這塊偏僻、封閉的民族地區,由于中國工農紅軍的影響,各族群眾由此認識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只有共產黨才是人民的大救星,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真正獲得解放。正是有了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甘南各族群眾逐步走向光明,紅軍留下的革命火種在這里漸成燎原之勢。
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革命文物——臨潭新城蘇維埃舊址,它的維護和修繕飽含著一代代胸懷革命理想的臨潭人的心血。
臨潭蘇維埃政權遺址自初建迄今毀建相迭多次,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已破損不堪。
為了改變長時間無人管理的狀況,1984年,在當地領導的關注下,逐步尋求管護和維修的辦法,組織當地熱心于公益事業的人士成立管理組織,認真管護。
今年79歲的梁志漢老人,1983年時任新城公社黨委書記。當年,他和鄉長王正民著手物色人選,成立了以黨員、時任原東街大隊支部書記王中西為主任,由19人組成的臨潭新城文物管護委員會,在一無資金、二無材料的情況下,面對殘破局面,文管會反復討論、研究、制定了管護辦法,開始了艱難的搶救和維修管護歷程。
隨著時光的推移,文管會的人員新老更替。但經過新城人民的不懈努力,這座曾瀕臨倒塌的古建筑群,基本恢復了昔日宏偉壯觀的原貌,被確定為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當時,有些群眾自己的生活還很困難,但是仍主動捐工,自帶干糧、工具做零工,裝卸物資,為維修工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梁志漢老人說,臨潭蘇維埃政權遺址的今天,離不開省州縣鄉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更離不開新城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參與。
2012年,經批準,臨潭縣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紀念館正式成立。紀念館前身便是臨潭縣新城蘇維埃舊址。
“文管會的老人們自1984年開始至今,堅守32年,精心呵護這座遺址,這種精神無疑是對長征精神的最好詮釋。”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會議紀念館副館長孟攀峰說,文管會成員都年事已高,他們在一無報酬、二無任何補貼的情況下,完全義務多方集資、挖掘史料、搶救歷史,編輯《洮州史叢》會刊,宣傳紅軍在臨潭期間的活動史實和深遠影響,挖掘新城民俗文化內涵,在民間引起了強烈反響。
“我們希望能好好把《洮州史叢》辦下去,發掘更多的長征精神和新城的歷史文化遺存,留給后輩更多的精神食糧……”在紀念館隔壁的辦公室里,這幾位歷經滄桑的老者眾口一詞地訴說著自己的心愿。這是他們32年來共同的夢想。
屋外的雨越下越大了,雨水洗去了漂浮的塵埃。雨霧中,老人們的話語在耳畔回蕩,這座承載著紅色長征歷史的古建筑更顯雄偉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