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入畫來
——卓尼縣經濟社會發展掠影
鄭君武
留住鄉愁客自來
“這兩年,我家的農家樂生意好得很,一天至少接待三四十個游客,一到周末不少回頭客提前預訂,一年下來掙個十幾萬不在話下。”木耳鎮力賽村的道加草說。
道加草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開辦農家樂后,不僅還清舊賬,收拾了房子,小日子是越過越好。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像道加草這樣圍繞農家樂,增加收入的貧困戶還真不少。
近年來,卓尼按照“線上布局、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總體布局,堅持“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的思路,著力創建“百里洮河風情線”生態長廊和大峪溝、車巴溝、九甸峽三大國家級旅游景區,推動大眾旅游、全域旅游,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生態旅游示范區和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規劃旅游風情線12大類,整合資金13.1億元,論證建設64小項內容,在百里洮河風情線全面推進鄉村體驗游、田園度假游,瞄準紅色博峪、田園力賽、百年藏寨、大峪花海及油菜花觀賞長廊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資源,深度體現鄉村旅游的“土氣、老氣、生氣、朝氣”,建設旅游專業村12個,發展農家樂130戶,鄉村旅游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到精品的多點開花局面。
“來這里游玩感覺回到了小時候,村里還有采摘區,既能自己動手享受這種樂趣,又‘消化’了心底的鄉愁……”來自蘭州的游客李女士說。
特色產業富農家
“我把縣上給的8箱蜂、19畝林地、扶貧搬遷的錢都入股了,簽完合同就出去打工,沒想到剛回到家就領到1680元,真是太高興了。”朝勿村村民徐小紅拿到分紅后,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卓尼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550萬元,集中購置中華蜂7300箱,在適宜農牧村扶持915戶貧困戶發展中蜂養殖業, 整合產業發展資金,統籌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扶持發展牛、羊、菜、薯、藥“五大”特色精準扶貧產業,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打造“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引導農民自愿以土地等各類資產入股分紅、持續增收。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片規劃,集中優勢資源,全力推進三個片區(車巴片區、沿河片區、洮藏片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農牧村實際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種養業、生態畜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著力實施“1235”二次產業振興計劃,即打造1個特色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中藏藥材集中加工和洮河沿岸清潔能源2個產業帶,培育3家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建成牦牛藏羊畜產品、中藏藥材、高原夏菜、山野珍品、民族特需品5大產業鏈,鄉村經濟呈現出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
“蜂蜜一斤60元,每箱蜂依據天氣原因,每箱產蜂蜜10-20斤,我今年共養蜂300多箱,政府幫有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我的公司入股了2萬元,年底我要給他們每戶分紅1600元,這樣下來我今年大概收入十幾萬”卓尼縣最大的中華蜂養殖戶后日禪說。
全力備戰真脫貧
1987年,卓尼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扶貧縣,1988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牧業貧困縣,2001年被國家列入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十八屆五中全會吹響了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沖鋒號,“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卓尼縣委、縣政府莊嚴承諾:到2020年全縣摘帽脫貧,讓農牧民告別貧困、步入小康。
卓尼統籌決策部署,精準聚焦扶貧對象,不斷創新探索扶貧脫貧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法。嚴格實行縣一月一調度、鄉一周一調度、村一天一調度工作機制,任務倒逼、時間倒排、責任倒查成為常態,層層傳導壓力推動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對標省精準脫貧最新驗收標準進行全覆蓋、無死角、零遺漏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梳理排查,針對存在的問題短板,集中力量攻堡壘、解難題,千方百計補短板、強弱項,確保了脫貧攻堅各項指標任務有序推進。
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精準落地,總投資6568.43萬元,共搬遷安置215戶892人,其中貧困戶114戶508人。對全縣867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了健康狀況調查摸底,2018年春季學期學前教育發放保教費補助金額206.705萬元。根據省商務廳《三級網點建設標準》,完成了總投資120萬元的電商運營中心,總投資1.4億元的新型產業光伏扶貧發電項目,帶動全縣4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858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拿出100萬元資金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帶動農牧民群眾488戶;投資1500萬元用于日光溫室蔬菜改造提升,及時制定了《卓尼縣特色生態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從“兩州一縣”扶貧資金切塊5000萬元用于產業發展,通過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村集體經濟以配股入股等方式帶動1745戶未脫貧戶發展生態產業。
全民參與保環境
“文化廣場修起來了,垃圾沒有了,村莊居住環境改善了,大家的心情也舒暢了。”家住在柳林鎮寺臺子村的房大爺說“環境要靠大家共同來保持維護,人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識,做保潔員、宣傳員,從自身做起,建設和維護好我們的家園。”
卓尼縣深度聚焦鄉鎮村組、景區景點、公路沿線、河道水域等重點部位,年均劃撥環境綜合整治專項經費500萬元,堅持不懈推進“環境革命”。實現精細管理、延伸觸角、美化優化、全時保潔,按照區域分布,科學合理修建了垃圾填埋廠,打破了垃圾出口壁壘,營造了天藍地綠、水凈屋潔的優美環境。將脫貧攻堅、環境綜合整治、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重點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四大工程”,著力打造環境友好型、紅色旅游型、生態體驗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產業型的生態文明小康村,推動鄉村整體面貌全面徹底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