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卓尼縣
有這么一個小村莊
她地處洮河南岸
近年來一次次博得到了人們的眼球
她是誰?
她就是紅色圣地、綠色博峪!

博峪村簡介
博峪村位于木耳鎮西南部,洮河南岸,卓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約5公里,平均海拔2485米,平均氣溫5℃,全村耕地面積1061.19畝,草場面積1.9171萬畝,林地面積2937畝,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油菜、小麥;牲畜養殖主要有犏雌牛、牦牛、藏綿羊。全村轄博峪一、二組兩個村名小組,共136戶567人,黨員27人(其中女黨員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220人,其中兜底保障4戶11人,五保戶2戶2人。
博峪村空氣清新、氣候涼爽、生態良好、資源富集,歷史文化久遠燦爛、自然風光神秘多姿、民族民間文化獨具一格。自然生態、人文景觀星羅棋布,集磅礴渾厚的紅色經典、悠遠綿長的歷史人文、美侖美奐的自然風光、康體怡情的旅游資源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居氣候于一體,形成了“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四大主體特色。
2016年,縣委、縣政府充分考慮博峪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將博峪村列為生態文明小康村,其后鎮黨委、政府以提升村民生活品質為根本,以展現村莊生態魅力為特色,積極開展規劃建設,將博峪村定位為“紅色圣地,綠色博峪”旅游專業村,引導群眾打生態牌、吃旅游飯、走致富路。小康村建設中,我們一手抓硬件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按照“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三變改革+生態旅游助推精準扶貧”的發展模式,鼓勵扶持發展藏家樂,截至目前,全村已發展藏家樂13戶(其中黨員示范戶7戶),共帶動貧困戶8戶8人,月工資收入在2000—2500元之間。

紅色圣地
感懷崢嶸歲月,回味紅色激情
卓尼土司沿襲20代,歷時530多年,是甘肅藏族土司中沿襲時間最長、管轄地域最廣、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土司。政教合一是卓尼土司制度最顯著的特征,曾對當地乃至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產生了極深的影響。1935年紅軍長征轉戰西南,北上抗日,途徑卓尼,遭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時任第十九任土司楊積慶土司深明大義,暗中搶修棧道、開倉放糧30萬擔,安置流落紅軍200余人,幫助紅軍穿越天險臘子口北上抗日,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后軍閥魯大昌以楊土司暗通紅軍、開倉放糧為罪名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博峪事變”,殘忍殺害了楊積慶烈士及其長子等人,后年僅8歲的次子楊復興繼任土司,楊復興審時度勢,于1949年率部在岷縣宣布起義,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人民政權,完成了卓尼各族人民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轉折,這樣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就發生在博峪這個古樸安詳的藏族小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