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織繪人間香巴拉
——記甘南州農牧村的深刻變革
記者: 李鵬飛

西藏太遠,甘南剛剛好”,很多人慕名而來,來甘南看山看水,尋找自己心底那片詩意和遠方。
近年來,隨著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區創建和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全州農牧村發生了深刻變革,農牧村面貌煥然一新。如今,這片“離內地最近的雪域高原”正煥發著蓬勃生機。
讓鄉村換新貌
白龍江畔一個個寧靜祥和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如雨后春筍般散落其間,成為了跳動在這幅畫卷中最美妙的音符,寬敞的鄉村公路,沿著河堤蜿蜒而上,如一條靚麗的哈達飄向遠方。房前屋后和院內墻角栽種的核桃、蘋果、葡萄等經濟林果,為實現鄉村美麗、群眾富裕的新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如今,一幅“天藍地美水清、村美院凈家潔”的生態文明小康村秀美畫卷正在甘南大地徐徐展開。
2015年,全州共建設103個生態文明示范村,村莊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模式,制定了生態文明小康村“965356”建設標準;2016年,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300個,項目總投資36.4億元,惠及20145戶10.2萬人;2017年,建設300個生態文明小康村,涉及20474戶10.5萬人,項目批復總投資353200萬元(國家投資245700萬元、群眾自籌107500萬元),累計完成投資173600萬元,工程形象進度49.2%;2018年,全州將繼續建設300個生態文明小康村,補齊農牧村發展短板,提高農牧村發展水平,為加快脫貧攻堅、促進群眾增收、加強環境整治、建設生態文明注入強大的動力,為農牧村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截至目前,甘南州共開工建設70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目前已建成403個。
近年來,全州上下堅持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首位產業發展、基層黨建、維護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六大平臺”,持續強力推進。農牧村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基層組織得到改善提升,小康村面貌煥然一新,探索創新農牧村發展新模式取得可喜成績。
從環保得紅利
道路兩旁,“您已進入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區”“全域無垃圾”的廣告牌不時映入眼簾,這既是對外來游客的提示,也是一種自信和承諾。
整潔的鄉村道路、漂亮的文化廣場、淳樸干凈的農家小院。說起這幾年的變化,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全民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行動中來,人人出力,合力改變城鄉環境。在自己出力改變家鄉和城市面貌的同時也見證著甘南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革命”也由面子工程,逐漸成為全州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在州委的統一部署和組織領導下,各級黨政齊抓共管,“全民發動、全員參與、全域治理、全時保潔”的環境整治格局基本形成,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得到顯著改善。
環境革命和生態建設深刻變革的同時,也給各族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積極打造“九色甘南”,發展旅游產業,由景區景點旅游、賽事旅游、鄉村旅游帶動全域旅游,旅游人數由2015年的770.02萬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1003.15萬人次,再到2017年旅游人數突破1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也由2015年的34.03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46.78億元,再到2017年突破50億元,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因產業腰包鼓
據統計,自2011年全國新一輪扶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州農牧村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28.39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5.5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51.3下降到9.8。
目前,全州上下正在加速脫貧,旅游產業迅速崛起,現代農牧業漸入佳境,農牧民搞養殖、農牧民創業開辦農(牧)家樂、文化創意產業等風生水起……
郭轉錄是舟曲縣遠近聞名的養殖能手。2012年,郭轉錄成立了轉錄綜合養殖農民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標準化養殖模式,帶動農民從分散經營走向專業合作經營。合作社的發展為貧困戶就業提供了機會,解決當地勞動力20余人,年創經濟價值100多萬元,并通過免費發放雞苗、養成后以市場價回收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
在政策指引和金融資源的撬動下,全州初步形成了以旅游文化產業和生態農牧業為龍頭,多元富民產業“齊頭并進”的格局,截至2017年底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14元,較2011年增長106.5%。
2017年全州新建養殖場(小區)86個,牲畜暖棚、貯草棚4.68萬平方米,引進良種畜1341頭(只),存欄適齡母畜比例達到55%以上。牲畜總增、出欄、商品率預計達到38.3%、50.5%、44.6%,牛羊肉價格回暖,群眾收入增加。甘南牦牛奶粉、迭部蕨麻豬、迭部羊肚菌3個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甘南州被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正式授予“中國牦牛乳都”榮譽稱號。加快藏中藥材、高原夏菜、雜交油菜、優質青稞、優質飼草五大特色種植產業帶建設,種植業效益顯著提升,增加值預計達到6.5億元。
村子變了、環境美了、游客多了、腰包也鼓了。
卓尼木耳鎮博峪村村民楊卓瑪次旦經過烹飪培訓,政府扶持她做起了“藏家樂”的生意,自去年3月份開業以來,一年的營業額已有4萬元。
一批環境友好型、紅色旅游型、生態體驗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產業型小康村拔地而起,極大提升了農牧村的整體生產生活水平,切實增強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