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是拉卜楞寺傳統香浪節,也意味著甘南人正式開啟浪山模式。香浪節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傳統節日,是一種群眾性游山活動。2015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定從今年起,每年七月的第三周為“香浪節”。
大晴天的甘南,藍天白云,百花盛開,大地蓋綠,簡直美哭了。大甘南人更是一言不合就“浪山”。簡直嗨的不要不要的,因為給力的天氣隨手一拍都是一副畫。
在甘南
浪山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情懷
藏族人民歷來就有浪山的習慣,尤其是在草長鶯飛,百花盛開,大地蓋綠的季節里。甘南老百姓一直把浪山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這兒的老百姓把“浪”展現的淋漓盡致,相對于大城市里“浪”,這兒的人多了幾分隨意與灑脫,沒有拘束感。
搭上白色帳篷,或野牧,或就自己帶來的各種熟食,一邊喝酒、一邊唱民歌和藏戲。他們玩各種棋牌、跳鍋莊、弦子、促膝擺陣,就算是外來游客,也會被這種氛圍所感染。他們唱歌、跳舞于大自然間。
在這里過香浪節不需要提前很久去安排,只需要幾通電話,約上親朋好友,浪山的地點也根本不需要操心,沿途都是大草原,依山傍水,隨時在哪里下車都是休閑娛樂的絕佳場地。
來了甘南去哪里浪山?
?撇菰
在?撇菰凑克{的晴空,牛羊成群,綠草連天,盛開的野花姹紫嫣紅,打一個滾就是一身花香。超贊的景觀,開闊的視野,讓心里也舒暢遼闊了,這是自然和生活的獨特視覺組合。鋪一塊藏式羊毛地毯,準備一大籃零食,藏式野餐party就要開始了。

當周草原
這里依山傍水,景色迷人。坐在當周草原上,伴著當周神山里的鳥鳴聲,圍坐在一起,唱一首深情悠揚的藏歌,聊著各自的所見所聞。
瑪曲大草原
在瑪曲大草原隨便找個地方,就可以享受藍天白云、有花有草的夏天。穿戴華麗的民族服飾,拿出自家釀制的青稞酒,圍成圈,跳起鍋莊、唱起自編的小調、民歌,生活啊!
在甘南浪山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小編就不在這里再一一列舉了,想浪山的你,隨便問問當地朋友,都能給你說好多個地方呢!
源自拉卜楞寺的民俗大節
甘南藏族自治州西接青海,南鄰四川,北通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連定西、隴南地區,是一個以藏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遼闊壯麗的高原牧場景色、蜚聲中外的藏族佛教寺廟和古樸的藏民族風情是甘南最吸引游人之處。
香浪節源于上山采薪。“香浪”的藏語意思就是采薪。為夏河拉卜楞寺首創,過去寺院每年這個時候進山伐薪,因路途遙遠當日不能返回,逐選擇依山傍水處露宿野營,多則數日。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演變為廣大農牧民群眾喜愛的傳統節日。農歷六七月間,當高原上鮮花盛開,遍地似錦的時候,農牧民群眾乘草盛花艷,豐收在望的大好時節,身著華麗的藏服,紛紛來到景色宜人處,“安營扎寨”。
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五前后,夏河一帶的藏族人民總要帶上帳篷和豐盛的食品,到風景秀麗的草灘山野游樂幾天,歡度傳統的香浪節。據《夏河史話》記載:節日的前一天日出之前,人們來到有拉再(祭祀石塔)的山頭上,煨桑祭神,祈求神靈的保佑。賽馬、賽牦牛、摔跤、拔河,是人們歡迎的項目,男女老少都踴躍參加。入夜后,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在熊熊燃燒的篝火邊,唱起悠揚動聽的歌曲,翩翩起舞,盡情歡樂,直到深夜。
草原上各色帳篷星羅棋布,把夏日的草原裝扮的無比絢爛。以前香浪節時間并無統一規定,短則一周,長達月余。人們歡度香浪節,表達著對過去游牧生活的眷戀和對回歸自然的向往。
夏河縣是一座被山和草原環繞的安靜小城,寧靜卻蘊涵著神奇。黃河的一條支流——夏河穿城而過,宛如一條潔白的哈達飄落草原,夏河縣因此而得名。因為有拉卜楞寺,夏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曾經作為安多地區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而香浪節也逐漸成為當地很有地方色彩的群眾性郊游活動進而輻射到甘南各縣市。
溯 源
據史料記載,“香浪節”最早是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樣大師尕藏圖丹旺季之時所創。大夏河流過曼達拉山和龍山之間的盆地,當地的藏族群眾稱之為“聚寶盆”,舉世聞名的拉卜楞寺就坐落在這里。
坐落在甘南各地的百余座藏傳佛教寺院,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藏傳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更是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規模龐大的佛事活動蜚聲海內外。
香浪節是一個浪漫而富于情趣的節日。據傳拉卜楞寺初建時,有僧侶百人,因附近施主供者很少,所以布施有限,難以維持僧侶們的生活,特別是燃料問題難以解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僧侶們每年在特定的時間內赴野外山巔峽谷采薪,這一習俗延至第四世嘉木樣大師時,進一步明確了“香浪”的制度。規定每年的藏歷三、四、五、六、八、九月份為“香浪”活動的時間,每次“香浪”之際,各扎倉的僧侶紛紛攜帶帳篷、炊具和食品,前往山林峽谷,置身于大自然中,去接受一次最質樸、最原始、也最令人難忘的的洗禮。
久而久之,居住在寺院附近村莊的人們也竟相效仿,把僧人的這種活動當做一個非常好的勞動娛樂風俗推廣并傳承了下來,相沿成習。近年來,“香浪”節的內容不斷豐富,影響不斷擴大,現在成為生活在拉卜楞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節日。
習 俗
香浪節開始的時間一般都選擇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這個時候,正是草原上天藍云白、羊肥牛壯的最好時刻,當地的藏族群眾便不約而同地帶上帳逢、炊具和青稞酒、酥油等食品,到風景優美的草灘上去消閑憩息。
人們在綠草如茵、百花爭艷的草坪上,選擇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扎起帳篷,擺放好早就準備好的飲食美酒,以村寨為單位或三五戶聚在一起,在美酒、乳酪、奶茶的相伴下度過十天半月的野外生活。
農牧民們平日里從勞動中積累、創造的技能,在香浪節上能得到展示的機會。在過節時開展村與村、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賽馬、拔河等娛樂游戲。
古老傳統的“香浪節”還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儀式。第一項儀式是到山頭進行“煨桑”,即點燃事先準備好的柏樹枝葉,并將藏族人民喜歡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面、曲拉等投入火中。在熊熊柏火的映照下,拂曉的野曠中飄散著一陣陣撲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男人們騎馬圍著火堆轉圈并鳴槍。接著便進行插箭儀式,就是把高達十幾米的木箭插到山頭上的大木欄里。
“香浪節”是甘南地區藏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保護和傳承香浪節,對甘南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經濟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