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名字來源于藏文音譯,它是刺繡或繪制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卷軸畫,也稱做“布畫”,是集聚藏民族特色的一個畫種。唐卡作為藏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具有多種功能:它的宗教功能大于藝術功能。作為移動的宗教圣物,唐卡可供游牧民族隨時供奉膜拜。此外,唐卡還兼有史料、教義闡釋和實用功能(如很多藏醫藥、工藝技法、天文歷算、藏傳佛教人物傳記以及書法方面的知識),因此一直以來它被喻為“西藏的百科全書”。唐卡在藏傳佛教文化圈中歷史長、影響廣、生命力強大。流傳至今的藏族傳統婚禮儀式上,迎親隊伍前面懸掛唐卡以求吉祥;很多地方祭山神、觀風水、修建房屋時懸掛唐卡以求神靈庇佑。另外,在技法上它非常成熟而細膩,且形成眾多流派,有專業的制作隊伍;該畫種在發展中融匯了不少周邊地區繪畫藝術風格,在藝術交流史上,其地位格外突出。近年來,唐卡成為眾多收藏者的新寵,擁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唐卡的取材
唐卡的取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佛、菩薩類;佛傳或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觀音度母類;藏族歷史及歷史人物類;壇城塔佛類等等。
當我們觀賞唐卡時,也許會被唐卡中神態各異的菩薩、度母形象弄得眼花繚亂,的確,有的佛具有多種變化身,再加上藏傳佛教各個流派供奉的佛、菩薩形象也存在著差異,因此辨別起來十分困難。專業人士告訴我們,應先從佛的兩種變化身進行區分:即真實身和憤怒身。真實身也稱寂靜相,就是我們常見的慈眉善目,四肢完美,表情平靜安詳的佛、菩薩形象。例如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無量壽佛和八大藥師佛等,這些佛個個面如滿月,體態端莊、勻稱,斜披袈裟或者天衣,端坐在蓮臺上,接受人們的祈禱;憤怒身是佛在降伏魔障時顯現的三頭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他們張著血盆大口,身上掛著人頭骷髏串,手中舉著冒血的人心,配上后面的熊熊大火,十分兇悍恐怖。例如金剛手、大黑天等佛 。唐卡里的千手千眼觀音以及四壁觀音都很容易辨認,最受收藏者青睞的是21度母中的綠度母和白度母:白度母身為白色,雙手雙腳各有一眼,面上有三眼,又稱為“七眼佛”,頭戴鮮花五佛冠、身穿天衣、佩帶瓔珞、袒胸露腹,盤坐于蓮臺上,左手持蓮花,右手掌心向外,表示接受人們的求助;綠度母身為綠色,左手持蓮花,左腿單盤,右腿向下舒展,腳踏在一朵蓮花上。相傳白度母和綠度母的形象來自藏王松贊干布所娶的兩位公主,白度母即尼泊爾尺尊公主,綠度母即文成公主。因此度母形象常被畫師描繪成體態優美、婀娜多姿、嫵媚動人的女性形象。唐卡中還有壇城圖、四大洲圖及風火水圖等,內容含義均十分豐富。
唐卡的制作工藝
唐卡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其中夾雜著許多宗教儀式:比如畫師在繪畫之前須對要畫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進行入密儀式,觀修等;畫師本身在做畫期間也須沐浴潔身、素食禁色、專心繪畫。
唐卡的繪制過程是根據畫面大小,將白布用繩子繃在特制的木框上,經過特殊方法使布面平整光滑。嚴格依據畫佛像的尺度起稿,藏語中稱為“提康”。所有佛像都有造像標準,如果不遵守這些尺寸要求,就不能稱為佛像,不能接受活佛的開光,也不能成為圣物。繪制唐卡一般用燒制的柳木炭條,完成后用淡墨線勾畫定稿,然后就著色、分染、勾色線,最后描金。繪制完后請高僧活佛進行裝藏、開光,唐卡才具有靈氣,成為圣物。唐卡的顏料大部分取之自然,全部由畫工自己加工制作:用礦石類、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及純黃金粉混合而成。唐卡從顏色上區分有黑底描金的黑唐卡;朱砂描金的紅唐卡;金底描紅的金唐卡等。
|